■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 近日,《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(以下简称《三年行动计划》)经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。《三年行动计划》从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、增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等八个方面,提出了31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。 此次《三年行动计划》前,广州已经实施了三轮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——第一轮行动计划,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;第二轮行动计划,提出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协同发展;第三轮行动计划,确立广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...
■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童彤
近日,《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(以下简称《三年行动计划》)经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。《三年行动计划》从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、增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等八个方面,提出了31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。
此次《三年行动计划》前,广州已经实施了三轮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——第一轮行动计划,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;第二轮行动计划,提出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航运协同发展;第三轮行动计划,确立广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新发展定位,提出进一步优化港口功能布局,大力发展多式联运。通过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的实施,广州港多项指标达到全球、全国前列。集疏运体系更加畅通,集装箱航线达到268条;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三年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,新增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0个;高端航运业务加速集聚,三年完成交易额75.7亿元、交易艘数2444艘;重大战略有力有序推进,临港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,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。
本次《三年行动计划》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建设世界一流港口为目标,以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贯彻落实《南沙方案》等重大战略为牵引,提升广州国际航运枢纽能级,增强航运资源配置能力,推进临港经济区建设,发展港航新质生产力,健全重点产业链群,到2026年,力争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0万标箱,海铁联运量达到80万标箱,商品汽车吞吐量达到160万辆,港航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0亿元。
《三年行动计划》聚焦增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,广州将加快完成南沙港区五期工程、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项目的前期工作,尽早开工建设;推进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、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总装基地配套码头、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筒仓三期、南沙国际港航中心工程建设。远期还将谋划南沙港区六期、国际通用码头二期、南沙邮轮母港二期等项目。
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,南沙将优化临港经济区产业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和港口、临港产业、城市服务的空间布局,发挥南沙区和黄埔区临港经济区建设主体作用,通过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导入清单,吸引国内外资本、人才、商品、技术、数据等资源和要素落户。构建以“航运物流—临港工业—现代服务—智慧科创”为核心的“港—产—城—智”临港产业体系;以港口运营、物流仓储为基础支撑,临港制造为主体,航运服务、贸易服务为配套的港航产业圈层。
增强链通全球新优势,广州将加大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拓展力度,扩大面向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市场布局和覆盖,巩固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,加大欧美、日韩、印巴等航线拓展力度。广州还将携手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,加快拓展航运交易、航运指数研发等服务功能,增强航运要素资源配置能力。
眼下,锚定世界一流港口目标,推动广州港向世界级枢纽港发展,新一轮《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,以建设广州临港经济区为抓手加快培育港航新质生产力,不断增强航运枢纽配置力,提升巩固广州港在综合运输体系和航运服务功能中的核心地位。更为重要的是,如何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集聚辐射优势,推动交通流量向经济留量转变。广州提出,要构建以“航运物流—临港工业—现代服务—智慧科创”为核心的“港—产—城—智”临港产业体系;以港口运营、物流仓储为基础支撑,临港制造为主体,航运服务、贸易服务为配套的港航产业圈层。同时,强化临港经济区与东部中心、北部增长极等重点功能区联动发展。
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
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
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